芍藥湯 Shao Yao Tang

【製法用量】

芍藥15-30克  黃連3-9克  黃芩6-12克  大黃3-6克  當歸3-9克  檳榔3-6克  木香3-6克  肉桂2-5克  甘草炙2-5克  

【功效】

清熱理血、導滯止痛。

【主治】

下痢膿血粘稠、腹痛甚劇、裡急後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苔黃、脈數。

【方義】

本方適用于痢疾初期屬實證而無表證者,除有清熱作用外,尚能調和氣血、通便導滯。方中白芍藥苦酸微寒,瀉肝火,調氣血,調肝舒脾,瀉火清熱,重用為君藥。黃芩、黃連苦寒燥濕,清熱解毒,厚腸胃而止瀉痢;大黃苦寒通里,為通因通用之法,三味共為臣藥。又用當歸,助白芍行血和血,「行血則便膿自愈」;木香、檳榔行氣導滯,破堅消積,以調其氣,「調氣則後重自除」,三味共為佐藥。方中官桂,溫而行之,可協當歸、白芍行血,且制黃芩、黃連苦寒之偏,以免涼滯而礙邪,與黃芩、黃連配伍,更無助火之意,又為反佐之法。甘草調和諸藥,與藥芍相配,能緩攣急而止腹痛。

【辨證要點】

  1. 濕熱痢裡急後重。
  2. 大便赤白相間。
  3. 苔黃膩。
  4. 舌紅脈數。

【加減】

  1. 食滯:加山查。
  2. 氣滯腹脹:加枳殼。
  3. 若挾血多膿少:去肉桂,加牡丹皮、白頭翁、鴉膽子。
  4. 如痢不減:加大黃。
  5. 有表證:加葛根。
  6. 裡急後重甚者:加枳實、厚朴。
  7. 便後臟毒:加黃柏。

【注意禁忌】

痢疾初起有表證者,忌用本方。

【現代應用】

急性大腸炎、細菌性腸炎、痢疾、腹瀉。

白扁豆 Bai Bian Dou

【品種來源】

本品為豆科一年生纏繞草本植物扁豆 (Doiichos iabiab L.) 的成熟種子。主產江蘇、河南、安徽、浙江等地。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去皮或直接曬乾。生用或炒用。

【性味歸經】

甘,微溫。歸脾、胃經。

【功效】

健脾,化濕,消暑。

【主治】

  1. 用於脾虛濕盛,運化失常,而見食少便塘或泄瀉,及脾虛而濕濁下注,白帶過多等證。;本品能健脾化濕。常配人參、白朮、茯苓等,共收健脾止瀉、止帶之功。
  2. 用於暑濕吐瀉。能健脾化濕,消暑和中。如《千金方》單用本品水煎服,治暑濕吐瀉也可配香薷、厚朴等同用,如香薷飲。
  3. 此外,對食物中毒的嘔吐,前人還單用鮮品研水絞汁服,有解毒和緩和嘔吐的作用。

【文獻別錄】

  1. 《藥性本草》:「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煮外服,取效。」
  2. 《本草圖經》:「主女子帶下。兼殺酒毒,亦解河豚毒。」
  3. 《本草綱目》:「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除濕熱,止消渴。」

【用法用量】

煎服,10~30g。健脾止瀉宜炒用;消暑解毒宜生用。

【現代藥理】

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鋅,維生素B1、B2,維生素C,尼克酸以及泛酸,酩氨酸酶等。此外,尚含豆甾醇、磷脂、蔗糖、血球凝聚素AB等(血球凝聚素是一種有害蛋白,遇高溫可被破壞,故食用時應充分加熱)。

【附藥說明】

扁豆衣:為白扁豆的乾燥種皮。性效似白扁豆而健脾之力略遜,但無壅滯之弊,偏於消暑化濕。主治暑濕吐瀉及腳氣浮腫等證。煎服,用量5~10g。

扁豆花:為白扁豆的花。藥性甘、淡、平。功能消暑化濕。多用於暑濕泄瀉及帶下。煎服,用量5~10g。

白薇 Bai Wei

【品種來源】

本品為蘿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薇和蔓生白薇的根及根莖。中國南北各省均有分佈。秋季採挖,曬乾。

【性味歸經】

苦、鹹、寒。歸胃、肝經。

【功效】

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

【主治】

  1. 用於邪熱入營,陰虛發熱,產後虛熱。本品苦寒,善入血分,有清熱涼血,益陰除熱之功。既能清實熱,又能退虛熱。用治溫邪入營,高熱煩渴,神昏舌絳,常與生地黃、玄參等同用;治餘熱未盡,陰虛發熱,骨蒸潮熱,常與生地、知母、青蒿等同用;治產後血虛發熱,夜熱早涼,低熱不退及昏厥等徵,可與當歸、人參、甘草同用,如白薇湯,共收養血益陰、清熱除蒸之效。
  2. 用於熱淋血淋。本品清熱涼血,又能利尿通淋,故可治膀胱濕熱等徵,常與木通、滑石及石韋等同用。
  3. 用於血熱毒盛的瘡癰腫毒,咽喉腫痛,及毒蛇咬傷等徵。內服外敷均可,也可配其它清熱解毒藥同用。
  4. 此外,本品還可清泄肺熱與透熱外出,可治肺熱咳嗽,及陰虛外感,發熱咽乾、口渴心煩等徵。

【文獻別錄】

  1. 《本經》:「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痛,溫瘧洗洗髮作有時。」
  2. 《別錄》:「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
  3. 《本草綱目》:「風溫灼熱多眠,及熱淋、遺尿、金瘡出血。」

【用法用量】

3~12克。煎服。

【注意禁忌】

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

【現代藥理】

本品含揮發油、強心甙等。有加強心肌收縮的作用,並有解熱利尿作用。

銀柴胡 Yin Chai Hu

【品種來源】

本品為石竹科植物銀柴胡 (Stellaria dichotoma L. var. lanceolata Bge.) 的乾燥根。為多年生草本,生於乾草原或石縫中。主產陝西、甘肅、寧夏及內蒙古。春、夏間植株萌發或秋後莖葉枯萎時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曬乾。

【性味歸經】

甘,微寒。歸肝、胃經。

【功效】

清虛熱,除疳熱。

【主治】

  1. 用於陰虛發熱,盜汗,骨蒸潮熱等。本品甘寒益陰,清熱涼血,退熱而不苦泄,理陰而不升騰,為退虛熱除骨蒸之佳品。多與地骨皮、青蒿、鱉甲同用,如清骨散。
  2. 用於疳積發熱。本品能退疳熱,還可用治小兒食滯或蟲積所致的疳積發熱,腹部膨大,口渴消瘦,毛髮焦枯等癥,常與雞內金、使君子及黨參等藥同用,以共奏消積殺蟲,健脾療疳之效。

為烏雞白鳳丸的主要原料之一。

【文獻別錄】

  1. 《本草綱目拾遺》:「治虛勞肌熱,骨蒸勞熱,熱從髓出,小兒五疳羸熱。」 
  2. 《本草正義》:「退熱而不苦泄,理陰而不升騰,固虛熱之良藥。」

【用法用量】

3~10克。煎服。

【注意禁忌】

外感風寒,血虛無熱者忌用。

【炮製儲藏】

  1. 淨製:除去雜質,洗淨(《藥典85》)。
  2. 切製:
    1. 潤切: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藥典85》)。
    2. 煮切 取原藥材,去掉雜質和蘆頭,洗淨,煮透,捶扁切片(《廣東》)。
  3. 炮炙:
    1. 炒製:取銀柴胡片,清炒至微焦,取出,放涼(《上海》)。
    2. 鱉血、黃酒製:取銀柴胡片,用鱉血、黃酒拌勻,使之吸盡,曬乾。每銀柴胡500g,用鱉血124g,黃酒124g(《浙江》)。
    3. 鱉血製:將鱉殺死取血,兌水少許,拌勻銀柴胡片,用微火炒乾,取出放涼。每銀柴胡500g,用500g重活鱉1只(《集成》)。

【現代藥理】

本品含皂甙類物質。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

地骨皮 Di Gu Pi

【品種來源】

本品為茄科落葉灌木植物枸杞 (Lycium chinensis Mill.) 或寧夏枸杞 (Lycium barbarum L.) 的根皮。分佈於我國南北各地。初春或秋後採挖,剝取根皮,曬乾,切段入藥。

《本經》上品所載枸杞,「一名杞根,一名地骨,」可見非云枸杞子,系指地骨皮。

【性味歸經】

甘、淡,寒。歸肺、肝、腎經。

【功效】

涼血退蒸,清肺降火。

【主治】

  1. 用於陰虛發熱,盜汗骨蒸。本品甘寒清潤,能清肝腎之虛熱,除有汗之骨蒸,為退虛熱、療骨蒸之佳品,常與知母、鱉甲、銀柴胡等配伍,如地骨皮湯。
  2. 用於肺熱咳嗽。本品甘寒,善清泄肺熱,除肺中伏火,則清肅之令自行,故多用治肺火鬱結,氣逆不降,咳嗽氣喘,皮膚蒸熱等證,常與桑白皮、甘草等同用,如瀉白散。
  3. 用於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等血熱出血症。本品甘寒清熱,涼血止血,可單用酒煎服,亦可配白茅根、側柏葉等涼血止血藥同用。
  4. 此外,本品于清熱除蒸泄火之中,兼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可與生地黃、天花粉、五味子等同用,治內熱消渴。

【文獻別錄】

  1. 《本經》:「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
  2. 《珍珠囊》:「解骨蒸肌熱,消渴,風溫痹,堅筋骨,涼血。」
  3. 《湯液本草》:「瀉腎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熱,補正氣。」

【用法用量】

煎服,6~15g。

【注意禁忌】

外感風寒發熱至脾虛便溏者不宜用。

【現代藥理】

本品含甜菜鹼、β-谷甾醇及亞油酸。此外還含桂皮酸、多種酚類物質等。地骨皮水、醇提取物,對發熱家兔有解熱作用;本品煎劑有降血壓、降血糖等作用;並有降血清膽固醇及興奮子宮作用:對傷寒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福氏雞疾桿菌有較強抑制作用。

青蒿 Qing Has

【品種來源】

本品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黃花蒿 (Artemisia annua L.) 的全草。廣佈于全國各地。夏秋兩季採收。鮮用或陰乾,切段入藥。

同屬植物牡蒿 (A. japonica Thunb.) 在我國部分地區也作青蒿用,功用與青蒿相似。

【性味歸經】

苦、辛,寒。歸肝、膽、腎經。

【功效】

清虛熱,除骨蒸,解暑,截瘧。

【主治】

  1. 用於溫邪傷陰,夜熱早涼。本品苦寒清熱,辛香透散,長於清透陰分伏熱,故可治溫病後期,餘熱未清,夜熱早涼,熱退無汗,或熱病後低熱不退等,常與鱉甲、知母、丹皮等同用,如青蒿鱉甲湯。
  2. 用於陰虛發熱,勞熱骨蒸。本品有退虛熱、除骨蒸的作用,常與銀柴胡、胡黃連、知母、鱉甲等同用,如清骨散。
  3. 用於感受暑邪,發熱頭痛口渴。本品芳香而散,善解暑熱,故可治上述感受暑邪之證,常與連翹、茯苓、滑石、通草等同用。
  4. 用於瘧疾寒熱。本品有截瘧與解除瘧疾寒熱之功。可單用較大劑量鮮品搗汁服,或隨證配伍桂心、黃耆、滑石、青黛等應用。

【文獻別錄】

  1. 《本草綱目》:「治瘧疾寒熱。」
  2. 《本草新編》:「退暑熱。」
  3. 《醫林纂要》:「清血中濕熱,治黃疸及鬱火不舒之證。」

【用法用量】

煎服,3~10g,不宜久煎;或鮮用絞汁。

【注意禁忌】

脾胃虛弱,腸滑泄瀉者忌服。

【現代藥理】

本品含揮發油等。青蒿、黃花蒿兩種都含有抗瘧成分一青蒿素。生藥和青蒿素都可抑制瘧原蟲發育,而直接殺滅瘧原蟲。有一定降壓解熱及抑制皮膚真菌的作用。揮發油有鎮咳、祛痰、平喘作用,黃花蒿水煎劑氯仿提取物對大白鼠有明顯利膽作用。青蒿素對小鼠血吸蟲成蟲有明顯殺滅作用。

射干 She Gan

【品種來源】

本品為鳶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射干 (Belamcanda chinese (L.) DC.) 的根莖。主產於湖北、河南、江蘇、安徽等地。全年均可採挖,以秋季採收為佳。除去苗莖、鬚根,洗淨,曬乾,切片。

【性味歸經】

苦,寒。歸肺經。

【功效】

清熱解毒,祛痰利咽。

【主治】

  1. 用於咽喉腫痛。本品苦寒泄降,清熱解毒,入肺經,清肺瀉火,降氣消痰,消腫。可單用,搗汁含咽,或以醋研汁噙,引涎出即可;亦可與黃芩、桔梗、甘草等同用。
  2. 用於痰盛咳喘。本品善清肺火,降氣消痰,以平喘止咳。常與桑白皮、馬兜鈴、桔梗等清熱化痰藥同用,如射干馬兜鈴湯;適當配伍也可用治寒痰氣喘,咳嗽痰多等症,應與細辛、生薑、半夏等溫肺化痰藥配伍,如射干麻黃湯。

【文獻別錄】

  1. 《本經》:「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結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
  2. 《本草綱目》:「射干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痹咽痛為要藥。」

【用法用量】

煎服,6~10g。

【注意禁忌】

孕婦忌用或慎用。

【現代藥理】

本品含鳶尾甙、鳶尾黃酮甙、鳶尾黃酮等。

射干對常見致病性真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外感及咽喉疾患中的某些病毒(腺病毒、ECHO11)也有抑制作用;有抗炎作用;並有解熱及止痛作用。

山豆根 Shan Dou Gen

【品種來源】

本品為豆科蔓生性矮小灌木植物越南槐(廣豆根) (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 的根。產於廣西、廣東、江西、貴州等省。全年可採,以秋季採者為佳。洗淨泥土,曬乾,切片生用。本品又名廣豆根。

【性味歸經】

苦,寒。歸肺、胃經。

【功效】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主治】

  1. 用於熱毒蘊結,咽喉腫痛。本品大苦大寒,功能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為治療咽喉腫痛的要藥。輕者可單用本品,水煎服或含漱;重者須配玄參、板藍根、射干等藥,以增強療效。
  2. 用於牙齦腫痛。本品大苦大寒,入胃經,清胃火,故對胃火上炎引起的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等症也可應用,可單用煎湯漱口,或與石膏、黃連、升麻、牡丹皮等同用。
  3. 此外,本品還可用於濕熱黃疸、肺熱咳嗽、癰腫瘡毒等症。近年來用於鉤端螺旋體病及早期肺癌、喉癌、膀胱癌等均有一定的療效。用治鉤端螺旋體病多與大青葉、甘草合用;用治癌證,常與白花蛇舌草、魚腥草配伍。本品對慢性遷延性肝炎也有一定療效。

【文獻別錄】

  1. 《開寶本草》:「解諸藥毒,止痛,消瘡腫毒,人及馬急黃發熱,咳嗽,殺小蟲。」
  2. 《本草圖經》:「採根用,今人寸截含之,以解咽喉腫痛極妙。」
  3. 《本草備要》:「瀉熱解毒,去肺大腸風熱,含之咽汁,止喉痛、齒腫、齒痛。」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外用適量。

【注意禁忌】

本品大苦大寒,過量服用易引起嘔吐,腹瀉、胸悶、心悸等副作用,故用量不宜過大。脾胃虛寒者慎用。

【現代藥理】

本品含苦參鹼、氧化苦參鹼、臭豆鹼和甲基金雀花鹼。另外,還含有多種黃酮類化合物,如紫檀素、紅東軸草甙等。廣豆根有抗癌作用,所含苦參鹼、氧化苦參鹼對肉瘤-180、吉田肉瘤腹水肝癌等實驗性腫瘤均呈抑制作用;山豆根美藍試管法對白血病細胞有抑制作用:有抑制胃酸分泌、對實驗性潰瘍有明顯的修復作用,對金黃色萄萄球菌,絮狀表皮癬菌及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還有升高白血球、抗心律失常作用。

【附藥說明】

北豆根:防己科多年生藤本植物蝙蝠葛(北豆根) (Menispermym dayricym DC.) 的根莖,為北方習用。本品與廣豆根功效相近,除解毒利咽,治咽喉腫痛外,近年發現還兼有降壓、鎮咳、祛痰及抗癌作用。主含蝙蝠葛鹼。

板藍根 Ban Lan Gen

【品種來源】

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根;或爵床科植物馬藍的根莖及根。秋季採挖,除去泥沙,曬乾。

【性味歸經】

苦,寒。歸心、胃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主治】

主要用於溫熱病發熱、頭痛、喉痛,或溫毒發斑、痄腮、痛腫瘡毒、丹毒、大頭瘟疫等多種熱毒熾盛之證。本品有類似于大青葉的清熱解毒涼血之功,而更以解毒利咽散結見長。加用於外感風熱發熱頭痛或溫病初起有上述證候者,常與金銀花、連翹、荊芥等同用;治大頭瘟疫,頭面紅腫、咽喉不利等證,常配伍玄參、連翹、牛蒡子等,如普濟消毒飲。

【文獻別錄】

  1. 《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毒。」
  2. 《分類草藥性》:「解諸毒惡瘡,散毒去火,搗汁或服或塗。」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注意禁忌】

脾胃虛寒者忌用。

【現代藥理】

菘藍根含靛藍、靛玉紅、β-谷甾醇、棕櫚酸、尿苷、次黃嘌呤、尿嘧啶、青黛酮和胡蘿蔔甙等;馬藍根含靛藍、β-谷甾醇、蒽醌類、三萜類成分等。板藍根對多種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及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可增強免疫功能,對由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白鮮皮 Bai Xian Pi

  1. 清熱燥濕
  2. 祛風解毒

白鮮皮主治的病

  1. 治皮膚瘙癢濕疹濕瘡風疹疥癬
  2. 治濕熱黃疸、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者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慎用

【功用闡述】

本品苦能燥濕,寒能清熱,「能於濕熱大展其用」(《本草思辨錄》)。尤善「外治皮毛肌肉濕熱之毒」(《本草匯言》),「諸痛癢瘡,服之亦大有捷效」(《本草正義》),故為治皮膚瘙癢之要藥。又能利濕退黃,祛風通痹,「為諸黃風痹要藥」(《本草綱目》)。

1.治皮膚瘙癢、濕疹濕瘡、風疹疥癬

本品苦寒,長於「燥濕清熱,外治皮毛肌肉濕熱之毒」(《本草匯言》),凡「諸痛癢瘡,服之亦大有捷效」(《本草正義》)。為治皮膚瘙癢之要藥。用於上述疾病,內服外用均宜。可與苦參百部花椒等外搽或外洗患部,如膚疾洗劑(《部頒標准》);或與苦參土茯苓地黃等同用,如濕毒清膠囊(《部頒標準》)。

2.治濕熱黃疸、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者

本品既能「行水道」(《本草備要》),導濕熱之邪從小便而出,治黃疸尿赤;又能祛風行痹,通利關節,治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者。故李時珍譽之「為諸黃風痹要藥」(《本草綱目》)。治黃疸尿赤可與茵陳金錢草等同用,治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者可與秦艽忍冬藤等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