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鮮皮 Bai Xian Pi

  1. 清熱燥濕
  2. 祛風解毒

白鮮皮主治的病

  1. 治皮膚瘙癢濕疹濕瘡風疹疥癬
  2. 治濕熱黃疸、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者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慎用

【功用闡述】

本品苦能燥濕,寒能清熱,「能於濕熱大展其用」(《本草思辨錄》)。尤善「外治皮毛肌肉濕熱之毒」(《本草匯言》),「諸痛癢瘡,服之亦大有捷效」(《本草正義》),故為治皮膚瘙癢之要藥。又能利濕退黃,祛風通痹,「為諸黃風痹要藥」(《本草綱目》)。

1.治皮膚瘙癢、濕疹濕瘡、風疹疥癬

本品苦寒,長於「燥濕清熱,外治皮毛肌肉濕熱之毒」(《本草匯言》),凡「諸痛癢瘡,服之亦大有捷效」(《本草正義》)。為治皮膚瘙癢之要藥。用於上述疾病,內服外用均宜。可與苦參百部花椒等外搽或外洗患部,如膚疾洗劑(《部頒標准》);或與苦參土茯苓地黃等同用,如濕毒清膠囊(《部頒標準》)。

2.治濕熱黃疸、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者

本品既能「行水道」(《本草備要》),導濕熱之邪從小便而出,治黃疸尿赤;又能祛風行痹,通利關節,治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者。故李時珍譽之「為諸黃風痹要藥」(《本草綱目》)。治黃疸尿赤可與茵陳金錢草等同用,治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者可與秦艽忍冬藤等同用。

綠豆 Lu Dou

【品種來源】

本品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綠豆的種子。中國大部份地區均產。秋後種子成熟時採收,洗淨曬乾,打碎入藥或研粉用。綠豆湯清暑利濕,是家庭常備的夏季清暑飲料。

【性味歸經】

甘、寒。歸心、胃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消暑利尿、消廱腫。

【主治】

  1. 用於癰腫瘡毒。綠豆甘寒,清熱解毒,以消癰腫。可單用煎湯頻服,或生研加冷開水浸泡濾汁服,外用配大黃為末加薄荷葉,蜂蜜調敷。
  2. 用於暑熱煩渴。綠豆甘寒,清熱消暑,除煩止渴,通利小便,故夏季常用綠豆湯冷飲,以治暑熱煩渴尿赤等癥。
  3. 用於藥食中毒。綠豆甘寒,善解熱毒,為附子、巴豆、砒霜等辛熱毒烈之劑中毒及食物中毒等解毒良藥。可以生品研末加冷開水濾汁頓服,或煮湯頻服;或用綠豆配甘草煎服,或用綠豆配黑豆、鼆心土煎湯沖雞蛋清服。

【文獻別錄】

  1. 《開寶本草》:”煮食,消腫下氣,清熱解毒,生研絞汁服,治丹毒煩熱,風疹,藥後發動,熱氣奔豕。”
  2. 《隨息居飲食譜》:”綠豆甘涼,煮食清膽養胃,解暑止渴,利小便,已瀉痢。”

【用法用量】

15~60克。煎湯,煮食,研末等。

【注意禁忌】

脾胃虛寒腸滑泄者忌用。綠豆肉多食有飽脹悶氣感覺。

【現代藥理】

綠豆含蛋白質、脂肪、糖類、碳水化合物、胡蘿蔔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鈣、磷、鐵、尼克酸、煙酸和磷脂等。綠豆能防止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症家兔血脂的升高,也能使已升高的血脂含量迅速下降。此外,有較明顯的解毒,保肝作用。綠豆清熱之力在皮,解毒之功在肉。民間綠豆殼作枕頭,即取清火之意,對高血壓頭痛頭暈患者能改善症狀。綠豆是豆類中最善解毒者,常用於解藥,食物中毒。對敵敵畏、有機磷農藥中毒也有輔助治療效果。民間用於接觸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和氣體,常服綠豆湯和茶葉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綠豆粉為制糕點之原料,又可製成粉條,以配菜餚。綠豆芽味鮮美,為菜餚中之佳品,食之有助清熱利尿。綠豆做藥用可治目赤、咽痛、丹毒、風疹,並有明目、利咽消腫之功。尚可用於解酒毒,每次30克,煎湯內服。

半枝蓮 Ban Chi Lan

【品種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半枝蓮 (Scutellaria barbata D. Don) 的全草。產於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廣西、山西、陝西、雲南等地。夏季花期採收,曬乾,生用,亦用鮮品。

景天科景天屬植物鼠牙半支 (Sedum lineare Thunb.)、珠芽半支 (Scutellria bulbiferum Makino) 和石上瓜子菜 (Scutellria alfredii Hance) 等在不同地區也稱半枝蓮。

【性味歸經】

辛、微苦、涼。歸肺、肝、脾、胃、大腸經。

【功效】

敗毒抗癌,消腫散結,祛瘀止血。

【主治】

腫瘤,闌尾炎,肝炎,肝硬化腹水,肺膿瘍;外用治乳腺炎,癰癤腫毒,毒蛇咬傷,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用量15~30克,大量可用至6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現代藥理】

全草分離得到黃酮類成分有黃芩素(scutellarein)、黃芩素苷(scutellarin)、紅花素(carthamidin)及異紅花素(isocarthamidin)。此外,尚從乙醚提取液中分離得到一種生物鹼,係白色針晶,熔點148~150℃,經證明實驗式為C30H36O7N2這是黃芩屬植物中首次報導含有的生物鹼成分。又據報導半枝建根含β-谷甾醇和硬脂酸等。

  1. 本品浸劑經乙醚提取的黃色針狀結晶形物質經動物試驗有利尿作用。
  2. 本品浸劑給動物作靜脈注射有降壓作用,但口服治療量,未產生降壓作用,這可能是因為降壓的有效成分不易被胃腸道吸收所致。
  3. 抑菌試驗:本品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4. 紅花素有較強的對抗由組織胺引起的平滑肌收縮作用,並有很好的祛痰作用,是治療慢性氣管炎的有效成分。
  5. 體外試驗,半枝蓮對急性粒細胞型白血病血細胞有輕度的抑制作用。
  6. 水抽取物具有顯著的抗發炎、抗氧化與保肝作用。
  7. 由BrdU ELISA 方法實驗結得知,半枝蓮成分具有很好的抗血癌活性,但機轉有待進一步研究。

【現代應用】

  1. 肺癌:半枝蓮、白英各30克,水煎服。
  2. 直腸癌、胃癌、食管癌、子宮頸癌:複方半枝蓮抗癌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或穴位注射,每日2次。對直腸癌、胃癌、食管癌、宮頸癌效果較好。
  3. 惡性葡萄胎:半枝蓮60克,龍葵30克,紫草15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4. 乳房纖維瘤,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半枝蓮、六稜菊、野菊花各30克。水煎服。
  5. 腫瘤:半枝蓮2份,山豆根、露蜂房、山慈菇各1份。共研細粉,制成綠豆大丸劑。每服15丸,每日2~3次,飯後服。
  6. 急性乳腺炎(早期):鮮半枝蓮適量。洗淨搗爛敷患處。
  7. 毒蛇咬傷:半枝蓮、烏蘞莓各等量。搗爛絞汁,塗乾傷口周圍或敷傷口,同時進行必要的治療措施。

土牛膝 Tu Niu Xi

別名倒扣草、倒扣簕、倒鉤草、粗毛牛膝、雞掇鼻、雞骨癀、杜牛膝
功效作用活血祛瘀;瀉火解毒;利尿通淋。主閉經;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痛;痢疾;白喉;咽喉腫痛;瘡癰;淋證;水腫
英文名 
始載於《本草圖經》
毒性無毒
歸經肝經、腎經
藥性
藥味

馬勃 Ma Po

【品種來源】

本品為馬勃科植物大馬勃 (Calvatia gigantra (Batsh ex pers.) Loly) 、紫色馬勃 (Calvatia lilacina (Mont et Berk.) Lloyd) 與脫皮馬勃 (Lasiosphaera fenzlii Renzlii Reich.) 的乾燥子實體。主產於內蒙古、甘肅、吉林、遼寧等省。秋季採收、除去外層硬皮。切成方塊,或研成粉用。

【性味歸經】

辛、平。歸肺經。

【功效】

清熱解毒,利咽、止血。

【主治】

  1. 用於風熱及肺火咽喉腫痛,咳嗽失音。本品味辛質輕,入肺經。既能宣散肺經風熱,又能清瀉肺經實火,長於解毒利咽,為治咽喉腫痛的常用藥。輕者可單用研末含咽,或與金銀花、連翹、黃芩等藥配用。重者可用薄荷、牛蒡子及玄參、黃連、板藍根等同用,共奏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功,如普濟消毒飲。
  2. 用於吐血衄血,外傷出血。本品有止血之功,用治火邪迫肺,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衄血等癥,可單用,或與其它涼血止血藥配伍;用治外傷出血,可用馬勃粉撒傷口,有止血作用。

【用法用量】

3~6克。煎服。外用適量。

【注意禁忌】

由風寒引起之勞咳失音者忌用。

【現代藥理】

本品含馬勃素、尿素、麥角甾醇、亮氨酸、並含大量磷酸鈉。脫皮馬勃有止血作用,對口腔及鼻出血有明顯的止血效果。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及肺炎雙球菌有抑制作用,對少數致病真菌也有抑制作用。馬勃素為一種抗癌物質,在動物臨床實驗中對咽喉癌、肺癌有抑制效果。

野菊花 Ye Ju Hua

【品種來源】

本品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野菊 (Chrysanthemum indicum L.) 等的頭狀花序。全國各地均產。秋季花盛開時採收,曬乾或烘乾。

【性味歸經】

苦、辛,微寒。歸肺、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

【主治】

  1. 用於癰疽疔癤、丹毒。可單用,內服或搗鮮品敷患處。或與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等配伍,如五味消毒飲。
  2. 用於熱毒上攻之咽喉腫痛、風火赤眼等證。本品解毒瀉火、利咽止痛,用治咽喉腫痛常配蒲公英、紫花地丁、連翹等。風火相煽之目赤腫痛,常以本品配金銀花、密蒙花、夏枯草等,如《經驗方》金黃洗肝湯。此外,本品內服并煎湯外洗也用治濕疹等皮膚瘙癢。

【文獻別錄】

  1. 《本草匯言》:「破血疏肝,解療散毒。主婦人腹內宿血,解天行火毒丹疔。洗瘡疥,又能去風殺蟲。」

【用法用量】

煎服,10~18g。外用適量。

【現代藥理】

本品含刺槐素-7-鼠李糖葡萄糖甙、野菊花內脂、苦味素、揮發油、維生素A及維生素B1等。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及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

白花蛇舌草 BaiHuaSheSheCao

【品種來源】

本品為茜草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白花蛇舌草 (Oldenlandia diffusa (Willd.) Roxb.) 的全草。產於我國長江以南各省。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切段。

【性味歸經】

微苦、甘,寒。歸胃、大腸、小腸經。

【功效】

清熱解毒,利濕通淋。

【主治】

  1. 用於癰腫瘡毒,咽喉腫痛,毒蛇咬傷。本品苦寒,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用治癰腫瘡毒,可單用,內服外用均可,也可與金銀花、連翹、野菊花等藥配用;用治腸癰腹痛,多與紅藤、敗醬草、牡丹皮等同用;用治咽喉腫痛,多與黃芩、玄參、板藍根等藥同用;用治毒蛇咬傷,可單用,亦可與半枝蓮、紫花地丁、蚤休等藥配伍應用。
  2. 用於熱淋澀痛。本品甘寒,有清熱利濕通淋之效。常與半枝蓮、車前草、石韋等同用。

【文獻別錄】

  1. 《廣幣中藥志》:「治小兒疳積,毒蛇咬傷,癌腫。外治白皰瘡、蛇癩瘡。」

【用法用量】

煎服,15~60g 外用適量。

【注意禁忌】

陰疽及脾胃虛寒者忌用。

【現代藥理】

本品含齊墩果酸、β-谷甾醇、對位香豆酸,以及黃酮甙、白花蛇舌草素等。白花蛇舌草有抗腫瘤作用。給小鼠腹腔注射白花蛇舌草液可以出現鎮痛,鎮靜、催眠作用。體外實驗抗菌作用不顯著,但體內能刺激網狀內皮系統增生,促進抗體形成,使網狀細胞、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增強,而達到抗菌消炎的目的。並有抑制生精能力和保肝利膽的作用。

漏盧 Lou Lu

【品種來源】

本品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祁州漏蘆及藍刺頭(禹州漏蘆)的根。祁州漏蘆主產於東北、華北、西北;藍刺頭主產於河南、安徽、江蘇、湖北等地。秋季採挖,除去殘莖及鬚根,洗淨,切片曬乾。

【性味歸經】

苦,寒。歸胃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通經下乳。

【主治】

  1. 用於癰腫瘡毒,乳癰腫痛。本品苦寒泄,故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之效,尤為治乳癰之良藥。用治癰腫瘡毒,常與大黃、連翹、紫花地丁等藥同用;用治乳癰腫痛,常與瓜萎、貝母、蒲公英等藥同用。
  2. 用於乳房脹痛,乳汁不下。本品味苦降泄,有痛經下乳之功,故可用於乳絡壅滯,乳汁不下,乳房脹痛等癥,常與穿山甲、王不留行等藥同用。

【文獻別錄】

  1. 《本經》:「主皮膚熱毒,惡瘡疽痔,濕痹,下乳汁。」
  2. 《本草從新》:「(治)乳癰,發背,瘰癧,腸風,排膿,補血,治撲損,續筋骨,敷金瘡,止血長肉,通經脈。」

【用法用量】

3~12克。煎服。

【注意禁忌】

氣虛、瘡瘍平塌及孕婦忌服。

【現代藥理】

祁州漏蘆含揮發油,從中分離出主要成份是蛻皮甾酮。體內外實驗均顯示顯著的抗氧化作用,從而能在多方面改善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指標,減輕病變。特別是能恢復前列環素/血栓素A2的平衡,是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

紫花地丁 Zi Hua Di Ding

【品種來源】

本品為堇菜科多年生草本槐物紫花地丁 (Viola yedoensis Makino) 的帶根全草。產於我國長江下游至南部各省。夏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切段生用。

豆科的米口袋 (Gueldenstaedtia verna (Georgi) A.Bor.) 小米口袋 (G. pauciflora (Pall.) Fish.) 堇菜科的犁頭草 (Viola joponica Langsd.) 或長萼堇菜 (V. inconspicua BI.) 和白花堇菜V.Patrinii DC.香堇 (V. oxycentra Juz.) 罌栗科的紫堇 (Corydalis bungeana Turcz.) 龍膽科的華南龍膽 (Gentiana Griseb.) 等在不同地區也作紫花地丁使用。

【性味歸經】

苦、辛,寒。歸心、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主治】

  1. 用於癰腫療瘡,乳癰腸癰,丹毒腫痛。本品苦泄辛散,寒能清熱,入心肝經血分,故能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為治熱血雍滯,紅腫熱痛,癰腫瘡毒的常用藥物,尤以治療毒為其特長。用治癰腫、療瘡、丹毒等,可單用鮮品搗汁內服,以渣外敷。也可配合銀花、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熱解毒之品,如五味消毒飲;用治乳癰,常與蒲公英同用,煎湯內服,或以渣外敷,均有良效;用治腸癰,常與大黃、紅藤、白花蛇舌草等同用,
  2. 用於蛇毒咬傷。本品兼可解蛇毒,用治毒蛇咬傷,可用鮮品搗汁內服,亦可配雄黃少許,搗爛外敷。
  3. 此外,還可用於肝熱目赤腫瘤,常與菊花、蟬蛻等藥用。

【文獻別錄】

  1. 《本草綱目》:「治一切癰疽發背,療瘡瘰癧,無名腫毒,惡瘡。」
  2. 《本草正義》:「地丁專為癰腫療毒通用之藥。」「然辛涼散腫,長於退熱,惟血熱壅滯,紅腫焮發之外瘍宜之,若謂通治陰疽發背寒凝之證,殊是不妥。」

【用法用量】

煎服,15~20g。外用適量。

【注意禁忌】

體質虛寒者忌服。

【現代藥理】

本品含疳類、黃酮類。對結核桿菌、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皮膚真菌及鉤端螺旋體有抑制作用。此外,尚有解熱、消腫、消炎等作用。

魚腥草 Yu Xing Cao

【品種來源】

本品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 (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草。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夏秋間採集,洗淨、曬乾,生用。

【性味歸經】

辛,微寒。歸肺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

【主治】

  1. 用於肺癰吐膿,肺熱咳嗽。本品寒能泄降,辛以散結,主入肺經,以清肺見長,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之效。為治療痰熱壅肺,發為肺癰,咳吐膿血之要藥,常與桔梗、蘆根、瓜蔞等藥同用;也可用治肺熱咳嗽,常與黃芩,貝母,知母等藥同用。
  2. 用於熱毒瘡瘍。本品辛寒,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消癰排膿,常與野菊花、蒲公英、金銀花等同用;亦可單用鮮品搗爛外敷。
  3. 用於濕熱淋證。本品有請熱除濕,利水通淋之效,常與車前草、白茅根、海金砂等藥,同用。此外本品又能清熱止痢,還可用治濕熱瀉痢。

【文獻別錄】

  1. 《本草經疏》:「治痰熱壅肺,發為肺癰吐膿血之要藥。」
  2. 《本草綱目》:「散熱毒癰腫。」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 外用適量。

【注意禁忌】

本品含揮發油,不宜久煎。

【現代藥理】

本品含魚腥草素、揮發油、蕺菜鹼、槲皮甙、氯化鉀等。魚腥草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甲型鏈球菌、流感桿菌、卡他球菌、傷寒桿菌以及結核桿菌等多種革蘭氏陽性及陰性細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能增強白細胞吞噬能力,提高機體免疫力;並有抗炎作用,所含槲皮素及鉀鹽,能擴張腎動脈,增加腎動脈血流量,因而有較強的利尿作用。此外,還有鎮痛、止血、鎮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