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峩出 E Zhu

【品種來源】
本品為黑三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黑三稜 (Sparganium stoloniferum Buch.-Ham.) 的塊莖。主產於江蘇、河南、山東、江西等地。冬季至次春採挖,洗淨削去外皮,曬乾,切片生用或醋炙後用。
除本品外,莎草科植物荊三稜 (Scirpus fluviatilis (Torr.) A. Gray) 的塊莖,在部分地區亦作三稜使用,藥材名「黑三稜」。
【性味歸經】
苦、辛,平。歸肝、脾經。
【功效】
破血行氣,消積止痛。
【主治】
所治病證與莪朮基本相同,常相須而用。然三稜偏於破血,莪朮偏於破氣。近代臨床以三稜、莪朮為主,配五靈脂、肉桂、大黃,名蛻膜散,治中期妊娠引產後蛻膜殘留有效。
【文獻別錄】
【用法用量】
煎服,3~10g。醋炙可加強止痛作用。
【注意禁忌】
同莪朮。
【現代藥理】
本品含揮發油等。通過減少血小板數、抑制血小板功能、抑制內外凝血功能、促進纖溶活性等,對體外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三稜煎劑對離體兔腸能加強收縮,緊張性升高。
【品種來源】
本品為石竹科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麥藍菜的成熟種子,全國各地均產,主產於江蘇、河北、山東、及東北等地。夏季果實成熟,果皮尚未開裂時採割植株,曬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曬乾生用或炒用。
【性味歸經】
苦,平。歸肝、胃經。
【功效】
行血通經,下乳,消癰,利尿通淋。
【主治】
【文獻別錄】
【用法用量】
6~10克。煎服。
【注意禁忌】
孕婦慎用。
【現代藥理】
本品含多種皂甙、為王不留行皂甙,水解得王不留行次皂甙,再次解得絲石竹皂元,並含王不留行黃酮甙,以及生物甙及香豆素類化合物。對艾氏腹水瘤,人體肺癌有抑制作用。
【品種來源】
本品為脊椎動物鯪鯉科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Linnaeus) 的鱗片。主產於廣西、廣東、貴州、雲南等地。全年均可捕捉,殺死後置沸水中略燙,取下鱗片,洗淨,曬乾生用;或砂燙至鼓起,洗淨,乾燥;或炮後再以醋淬後用,用時搗碎。
【性味歸經】
鹹,微寒。歸肝、胃經。
【功效】
活血消癥,通經,下乳,消腫排膿。
【主治】
【文獻別錄】
【用法用量】
煎服,8~10g;研末服,1~1.5g。
【注意禁忌】
孕婦及癰腫已潰者忌用。
【品種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筍 (地瓜兒苗) (Lycopus lu-cidus Turcz.) 或硬毛地筍 (毛葉地瓜兒苗) (L. lucidus Turcz.var.hirtus Regel.) 的全草。主產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夏季當莖葉茂盛而花尚未開放時割取地上部分,去淨泥土、雜質,曬乾。
澤蘭與佩蘭存在混用情況,在湖南、福建、廣東,貴州等省部分地區,以菊科草本植物佩蘭 (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 或澤蘭 (山蘭) (E. japonicum Thunb.) 作澤蘭用,因二藥功能主治不同,不宜混用。菊科佩蘭與澤蘭最易識別之處為佩蘭草質莖圓柱形,澤蘭方莖節處紅。
【性味歸經】
苦辛,微溫。《本經》:「味苦,微溫。」《吳普本草》:「神農、黃帝、岐伯、桐君:酸,無毒。李氏:溫。」《別錄》:「甘,無毒。」《藥性論》:「味苦辛。」 入肝、脾經。《滇南本草》:「行肝、脾二經。」《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小腸經。」
【功效】
活血祛瘀,利尿退腫。
【主治】
用於血滯經閉、癥瘕、產後瘀痛,水腫,跌打損傷。
【文獻別錄】
【用法用量】
3~9克,煎服。外用鮮品適量。切片後,不宜曝曬或烘乾。
【注意禁忌】
孕婦忌用。無瘀血者慎服。《得配本草》:「血虛枯秘者禁用。」
【現代藥理】
含揮發油,葡萄糖甙,鞣質和樹脂;還含黃酮類,酚類,氨基酸,有機酸,皂甙,多種糖類。
【品種來源】
本品為莧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懷牛膝 (Achyranthes bidentata Bl.) 和川牛膝 (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 的根。前者主產河南;後者主產於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冬季採挖,洗淨,曬乾。生用或酒炙用。
牛膝有懷牛膝和川牛膝之分,兩者功效基本相同,但懷牛脈偏於補肝腎強筋骨,川牛膝偏於活血祛瘀。此外,另有一種土牛膝為懷牛膝野生品種及柳葉牛膝 (A. longifolia Mak.) 、粗毛牛膝 (A. aspera L.) 的根。性味,功效與牛膝相似,而長於清熱利咽,活血通淋。主治咽喉腫痛,白喉,口舌生瘡,癰腫丹毒及淋病等。用量10~30g。鮮品可至60g,煎服或搗汁飲。
台灣市售之杜牛膝實為川牛膝 (Cyathula officinalis)、台灣市售之川牛膝實為爵床科腺毛馬藍之味牛膝 (Strobilanthes forrestii)。
【性味歸經】
苦、甘、酸,平。歸肝、腎經。
【功效】
活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主治】
【文獻別錄】
【用法用量】
煎服,6~15g。活血通經、利水通淋,引火下行宜生用,補肝腎強筋骨宜酒炙用。
【注意禁忌】
孕婦及月經過多者忌用,腎虛滑精,脾虛溏泄者亦不宜用。
【現代藥理】
牛膝屬及川牛膝屬各植物均含昆蟲變態激素。如牛膝中含促服皮甾酮,牛膝甾酮,牛膝及粗毛牛膝尚含三萜皂甙,水解後產生齊墩果酸,牛膝醇浸刻對火鼠甲醛性關節炎有較明顯抑制作用;提取的皂甙對大鼠蛋清性關節炎,也有促進炎性腫脹消退的明顯作用。對子宮的作用,因動物種類不同及是否懷孕而異,對家兔已孕及未孕子宮及小鼠子宮均顯興奮作用;對貓子宮未孕者遲緩,已孕者興奮;川牛膝提取物有抗生育和著床作用,以苯提驗物最顯著,有降壓及利尿作用。所含昆蟲變態甾體激素具有強的蛋白質合成促進作用;所含脫皮激素有縮短桑蠶齡期等作用。
【品種來源】
本品為莧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懷牛膝 (Achyranthes bidentata Bl.) 和川牛膝 (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 的根。前者主產河南;後者主產於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冬季採挖,洗淨,曬乾。生用或酒炙用。
牛膝有懷牛膝和川牛膝之分,兩者功效基本相同,但懷牛脈偏於補肝腎強筋骨,川牛膝偏於活血祛瘀。此外,另有一種土牛膝為懷牛膝野生品種及柳葉牛膝 (A. longifolia Mak.) 、粗毛牛膝 (A. aspera L.) 的根。性味,功效與牛膝相似,而長於清熱利咽,活血通淋。主治咽喉腫痛,白喉,口舌生瘡,癰腫丹毒及淋病等。用量10~30g。鮮品可至60g,煎服或搗汁飲。
台灣市售之杜牛膝實為川牛膝 (Cyathula officinalis)、台灣市售之川牛膝實為爵床科腺毛馬藍之味牛膝 (Strobilanthes forrestii)。
【性味歸經】
苦、甘、酸,平。歸肝、腎經。
【功效】
活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主治】
【文獻別錄】
【用法用量】
煎服,6~15g。活血通經、利水通淋,引火下行宜生用,補肝腎強筋骨宜酒炙用。
【注意禁忌】
孕婦及月經過多者忌用,腎虛滑精,脾虛溏泄者亦不宜用。
【現代藥理】
牛膝屬及川牛膝屬各植物均含昆蟲變態激素。如牛膝中含促服皮甾酮,牛膝甾酮,牛膝及粗毛牛膝尚含三萜皂甙,水解後產生齊墩果酸,牛膝醇浸刻對火鼠甲醛性關節炎有較明顯抑制作用;提取的皂甙對大鼠蛋清性關節炎,也有促進炎性腫脹消退的明顯作用。對子宮的作用,因動物種類不同及是否懷孕而異,對家兔已孕及未孕子宮及小鼠子宮均顯興奮作用;對貓子宮未孕者遲緩,已孕者興奮;川牛膝提取物有抗生育和著床作用,以苯提驗物最顯著,有降壓及利尿作用。所含昆蟲變態甾體激素具有強的蛋白質合成促進作用;所含脫皮激素有縮短桑蠶齡期等作用。
【品種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參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的根及根莖。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主產於江蘇、安徽、河北、四川等地。春、秋二季採挖,洗淨,曬乾。生用或酒炙用。
【性味歸經】
苦,微寒。歸心、肝經。
【功效】
活血調經,涼血消癰,安神。
【主治】
【文獻別錄】
【用法用量】
煎服,5~15g。活血化瘀宜酒炙用。
【注意禁忌】
反藜蘆。
【現代藥理】
本品含脂溶性非醌類成分:丹參酮Ⅰ、ⅡA、ⅢB,隱丹參酮,二氫丹參酮等;水溶性成分:原兒茶醛,原兒茶酸、丹參素、維生素E等。
【品種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益母草 (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et) 的地上部分。全國各地均產。通常在夏季莖葉茂盛,花未開或初開時採割,切段,曬乾。生用或熬膏用。
【性狀】
鮮益母草:幼苗期無莖,基生葉圓心形,邊緣5~9淺裂,每裂片有2~3鈍齒。花前期莖呈方柱形 ,上部多分枝 ,四面凹下成縱溝,長30~60cm,直徑0.2~0.5cm ;表面青綠色;質鮮嫩,斷面中部有髓。葉交互對生,有柄;葉片青綠色,質鮮嫩,揉之有汁;下部莖生葉掌狀3 裂,上部葉羽狀深裂或淺裂成3 片,裂片全緣或具少數鋸齒。氣微,味微苦。
乾益母草:莖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體輕,質韌,斷面中部有髓。葉片灰綠色,多皺縮、破碎,易脫落。輪傘花序腋生,小花淡紫色,花萼筒狀,花冠二唇形。切段者長約2cm。
【性味歸經】
辛苦,涼。
入心包、肝經。
【功效】
活血調經,利水消腫。
【主治】
【文獻別錄】
【用法用量】
煎服10~30g ,或熬膏,入丸劑。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外洗。
【注意禁忌】
孕婦忌服。血虛無瘀者慎用。
【現代藥理】
本品含益母草鹼、水蘇鹼、益母草定等多種生物鹼,及苯甲酸、多量氯化鉀、月桂酸、維生素及蘭香甙等黃酮類物質等。
【品種來源】
本品為薔薇科落葉小喬木 (Prunus persica (L.) Batsch) 或山桃 (P.davidiana (Carr.Franch.) 的成熟種子。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主產於中南部地區。果實成熟後收集果核,取出種子,去皮,曬乾生用,或炒用。
【性味歸經】
苦、甘,平。有小毒。歸心、肝、大腸經。
【功效】
活血祛瘀,潤腸通便。
【主治】
【文獻別錄】
【用法用量】
煎服,5~10g,宜搗碎入煎。
【注意禁忌】
孕婦忌服;便溏者慎用。有毒,不可過量,過量可出現頭痛、目眩、心悸,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現代藥理】
本品含苦杏仁甙、苦杏仁酶、尿囊素酶、乳糖酶、維生素B1、揮發油、脂肪油等。可促進初產婦子宮收縮;有抗凝及較弱的溶血作用,對血流阻滯、血行障礙有改善作用;能增加腦血流量,擴張兔耳血管;對呼吸中樞呈鎮靜作用;脂肪油有潤腸緩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