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肉 Long Yan Rou

【品種來源】

本品為無患子科常綠喬木植物龍眼的假種皮。主產於廣東、福建、台灣、廣西等地。秋初果熟時採摘,烘乾或曬乾,取肉去核,曬至乾爽不粘。

【性味歸經】

甘,溫。歸心、脾經。

【功效】

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主治】

  1. 用於心脾虛損,氣血不足的心悸、失眠、健忘等。龍眼肉能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為性質平和的滋補良藥。單用龍眼肉即有效,亦常配黃耆、人參、當歸、酸棗仁等同用,如歸脾湯。
  2. 用於老弱體衰、產後、大病後見氣血不足者。龍眼肉和白糖蒸熟,開水沖服,如玉靈膏(代參膏),可補益氣血。

【文獻別錄】

  1. 《本經》:「主安志,厭食,久服強魂魄,聰明。」
  2. 《藥品化義》:「桂圓,大補陰血。凡上部失血之後,入歸脾湯同蓮肉、芡實以補脾陰,使脾旺統血歸經;如神思勞倦,心經血少,以此助生地、麥冬補養心血;又筋骨過勞,肝臟空虛,以此佐熟地、當歸,滋肝補血。」

【用法用量】

10~15克。大劑量30克。煎湯。

【現代藥理】

龍眼肉含葡萄糖、蔗糖、哂石酸、腺嘌呤、膽鹼、蛋白質及脂肪等。

(赤/白何首烏) Chi/ Bai He Shou Wu – Sheng

【品種來源】

本品為蓼科多年生纏繞草本植物何首烏 (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的塊根。我國大部地區,如河南、湖北、廣西、廣東、貴州、四川、江蘇等地均有出產。秋、冬二季葉枯萎時採挖,削去兩端,洗淨,切厚片,乾燥,稱生首烏;再以黑豆汁拌勻,蒸至內外均呈棕褐色,曬乾,稱為製首烏。

【性味歸經】

製首烏甘、澀,微溫;歸肝、腎經。生首烏甘、苦,平;歸心、肝、大腸經。

【功效】

製首烏補益精血,固腎烏須;生首烏截瘧解毒,潤腸通便。

【主治】

  1. 用於血虛而見頭昏目眩,心悸失眠,萎黃乏力,肝腎精血虧虛的眩暈耳鳴,腰膝酸軟,遺精崩帶,鬚髮早白等症。製首烏能補血養肝,益精固腎,烏鬚髮,強筋骨。治血虛萎黃、失眠健忘等,有補血寧神之效,常與熟地黃、當歸、酸棗仁等配伍;治肝腎精血虧虛,能補血益陰,固澀精氣,常與當歸、枸杞子、菟絲子等同用,如七寶美髯丹。現代用於高血脂症、高血壓、冠心病而有肝腎精血不足見證者,用製首烏同丹參、桑寄生之類配伍,或直用首烏延壽丹治療,均有相當效果。
  2. 用於體虛久瘧,腸燥便秘及癰疽、瘰癧等症。生首烏有截瘧、潤腸、解毒之效。治體虛久瘧,氣血耗傷者,常配人參、當歸等同用,如何人飲;治腸燥便秘,血虛津虧者,配當歸、火麻仁等同用;治癰疽瘡瘍,配金銀花、連翹等同用,如《瘍醫大全》何首烏湯;治瘰癧結核,配夏枯草、土貝母、香附等同用(引自《本草匯言》)。
  3. 此外,對血燥生風,皮膚瘙癢、瘡疹等,用生首烏配伍荊芥、防風、苦參等內服,或同艾葉煎湯外洗,均有效。

【文獻別錄】

  1. 《開寶本草》:「主瘰癧,消癰癧,療頭面風瘡,治五痔,止心痛,益血氣,黑髭鬢,悅顏色,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亦治婦人產後及帶下諸疾。」
  2. 《本草綱目》:「此物氣溫味苦澀,苦補腎,溫補肝,澀能收斂精氣,所以能養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髭發,為滋補良藥。不寒不燥,功在地黃、天門冬諸藥之上。」

【用法用量】

煎服,10~30g。補益精血宜用製首烏,截瘧、潤腸、解毒宜用生首烏。

【現代藥理】

本品含蒽醌衍生物,主要為大黃酚、大黃素 (Emodin),其次是大黃酸,大黃素甲醚和大黃酚蒽酮,此外,尚含有卵磷脂等。

  1. 首烏對實驗性家兔血清膽固醇的增高有抑制作用,能減輕動脈內膜斑塊的形成和脂質沉積,從而緩解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
  2. 對離體蛙心有興奮作用,並有減慢心率及增加冠脈流量用;
  3. 能增強免疫功能,主要為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和細胞免疫;
  4. 還有強壯神經,健腦益智作用;
  5. 使動物血糖先升高後降低;
  6. 促進紅細胞的生成;
  7. 促進腸管蠕動而呈瀉下作用等。

生首烏經炮製後,糖含量增加,結合蒽醌衍生物含量降低,游離蒽醌衍生物含量顯著增加,故瀉下作用不再出現。

當歸 Dang Gui

【品種來源】

本品為繖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當歸 (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 的根。主產甘肅東南部岷縣(秦州),產量多,質量好;其次則為陝西、四川、雲南等地。秋未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待水分稍蒸發後,捆成小把,上棚,用煙火慢慢熏乾。切薄片,或身、尾分別切片。生用或酒炒用。

【性味歸經】

甘、辛,溫。歸肝、心、脾經。

【功效】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

【主治】

  1. 用於心肝血虛,面色萎黃,眩暈心悸等。當歸甘溫質潤,為補血要藥。常配熟地、白芍等同用,如四物湯。若氣血兩虛者,常與黃耆、人參等同用,如當歸補血湯、人參養營湯等。
  2. 用於血虛或血虛而兼有瘀滯的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等症。當歸既能補血、活血,又能調經,為婦科要藥。如上述諸證,因於氣滯血瘀者,常配香附、桃仁、紅花;因於寒凝者,常配肉桂、艾葉,因偏血熱者,則常配赤芍、丹皮等。
  3. 用於血虛,血滯而兼有寒凝,以及跌打損傷,風濕痹阻的疼痛證。當歸補血活血,又兼能散寒止痛,故可隨證配伍應用。如治血滯兼寒的頭痛,常配川芎、白芷等;氣血瘀滯的胸痛、脅痛,常配鬱金、香附等;治虛寒腹痛,常配桂枝、白芍等;治血痢腹痛,常配黃芩、黃連、木香等;治癥瘕積聚,常配三稜、莪朮等;治跌打損傷,常配乳香、沒藥等;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常配羌活、桂枝、秦艽等。現代用於冠心病心絞痛、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亦取得一定療效。
  4. 用於癰疽瘡瘍。當歸既能活血消腫止痛,又能補血生肌,故亦為外科所常用。用於瘡瘍初期,常配銀花、連翹、炮山甲等,以消腫止痛;用於痛疽潰後,氣血虧虛,常配人參、黃耆、熟地黃等,以補血生肌。
  5. 用於血虛腸燥便秘。能養血潤腸通便。常配火麻仁、肉蓯蓉等同用。
  6. 此外,還能治久咳氣喘。加《魯般經後錄》,觀音救苦散,以之配人參、粟殼、甘草等,謂「治嗽如神」。近代亦有單用5%當歸注射液注入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者。

【文獻別錄】

  1. 《本經》:「主咳逆上氣…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
  2. 《景岳全書.本草正》:「當歸,其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藥,亦血中之聖藥也。」

【用法用量】

煎服,5~15g。一般生用,為加強活血則酒炒用。又通常補血用當歸身,活血用當歸尾,和血(補血活血)用全當歸。

【現代藥理】

當歸含有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藁本內酯、正丁烯夫內酯、當歸酮、香荊芥酚等。另含水溶性成分阿魏酸、丁二酸、菸酸、尿嘧啶、腺嘌呤、豆甾醇-D─葡萄糖甙、香莢蘭酸、鉤吻螢光素等。此外,尚含當歸多糖、多種氨基酸、維生素A、B12、E、及多種為人體必需的多種元素等。

  1. 當歸揮發油和阿魏酸能抑制子宮平滑肌收縮,而其水溶性或醇溶性非揮發性物質則能使子宮平滑肌興奮。當歸對子宮的作用取決於子宮的機能狀態而呈雙相調節作用。
  2. 正丁烯夫內酯能對抗組胺-乙酸膽鹼噴霧所致豚鼠實驗性哮喘。
  3. 當歸有抗血小板凝集和抗血栓作用,並能促進血紅蛋白及紅細胞的生成;有抗心肌缺血和擴張血管作用,并證明阿魏酸能改善外周循環。
  4. 當歸對實驗性高血脂症有降低血脂作用。對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功能都有增強作用。
  5. 當歸對小鼠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損傷有保護作用,並能促進肝細胞再生和恢復肝臟某些功能的作用。
  6. 此外,還有鎮靜、鎮痛、抗炎、抗缺氧、抗輻射損傷及抑制某些腫瘤株生長和體外菌作用等。

阿膠 E Jiao

【品種來源】

本品為馬科動物驢 (Equus asinus L.) 的皮經煎煮、濃縮製成的固體膠。主產山東、浙江、河北、河南、江蘇等地。以山東省東阿縣的產品最著名。

【性味歸經】

甘,平。歸肺、肝、腎經。

【功效】

補血,止血,滋陰潤燥。

【主治】

  1. 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等。為補血之佳品。常與熟地黃、當歸、黃耆等補益氣血藥同用。
  2. 用於多種出血症。止血作用良好。對出血而兼見陰虛、血虛證者,尤為適宜。治血熱吐衄,配伍蒲黃、生地黃,如《千金翼方》治吐衄咳唾失血既多,虛倦神怯,配伍人參、白芨等;如《痰火點雪》治肺破嗽血,配伍人參、天冬、北五味子、白芨等;如《直指方》阿膠散,治便血如下豆汁,配伍當歸、赤芍等,如阿膠芍藥湯;治先便後血,配伍白芍、黃連等,如《醫林集要》阿膠丸;治衝任不固,崩漏及妊娠下血,配伍生地黃、艾葉等,如膠艾湯。
  3. 用於陰虛證及燥證。能滋陰潤燥。治溫燥傷肺,乾咳無痰,配伍麥冬、杏仁等,如清燥救肺湯;治熱病傷陰,虛煩不眠,配白芍、雞子黃等,如黃連阿膠湯;治熱病傷陰,液消風動,手足瘛瘲,配龜版、牡蠣、白芍、生地黃等,如大定風珠。

【文獻別錄】

  1. 《本經》:「主心腹內崩,勞極洒洒如瘧狀,腰腹痛,女子下血,安胎。」
  2. 《本草綱目》:「療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腸風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經水不調子,崩中帶下,胎前產後諸疾。」「阿膠大要只是補血與液,故能清肺益陰而治諸證。…成無己云:陰血不足者,補之以味,阿膠之甘以補陰血。」

【用法用量】

入湯劑,5~15g,烊化兌服;止血常用阿膠珠,可以同煎。

【注意禁忌】

本品性滋膩,有礙消化,胃弱便溏者慎用。

【炮製儲藏】

搗成碎塊或以蛤粉燙炒成珠用。

【現代藥理】

本品主要由膠原(glutin)及部分水解產生的賴氨酸(lysine)、精氨酸(arginine)、組氨酸(histidine)等多種氨基酸組成,并含鈣、硫等。阿膠能促進血中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生成,作用優于鐵劑;改善動物體內鈣平衡,促進鈣的吸收和在體內的存留;預防和治療進行性肌營養障礙;可使血壓升高而抗休克。

熟地黃 Shu Di Huang

【品種來源】

本品為生地黃經加黃酒拌蒸至內外色黑、油潤,或直接蒸至黑潤而成。切厚片用。

【性味歸經】

甘,微溫,歸肝、腎經。

【功效】

補血滋陰,益精填髓。

【主治】

  1. 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失眠,月經不調,崩漏等症。為補血要藥。常與當歸、白芍同用,并隨證配伍相應的藥物。
  2. 用於腎陰不足的潮熱骨蒸、盜汗、遺精、消渴等。為滋陰主藥。常與山萸肉、山藥等同用,如六味地黃丸。
  3. 用於肝腎精血虧虛的腰膝酸軟,眩暈耳鳴,鬚髮早白等。能補精益髓。常與制何首烏、枸杞子、菟絲子等補精血、烏鬚髮藥同用。

【文獻別錄】

  1. 《珍珠囊》:「主補血氣,滋腎水,益真陰。」
  2. 《本草綱目》:「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鬚髮。」

【用法用量】

煎服,10~30g。

【現代藥理】

本品合梓醇、地黃素、甘露醇、維生素A類物質、糖類及氨基酸等。熟地黃有強心、利尿、降血糖和升高外用白細胞,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

紫河車 Zi He Che

【品種來源】

本品為健康人的乾燥胎盤。將新鮮胎盤除去羊膜及臍帶,反覆沖洗至去淨血液,蒸或置沸水中略煮後,乾燥,或研製為粉。

【性味歸經】

甘、鹹,溫。歸心、肺、腎經。

【功效】

溫腎補精,益氣養血。

【主治】

  1. 用於腎氣不足,精血虧虛的不孕,陽痿遺精,腰酸耳鳴等。有溫腎陽、益精血之效。可單用,或配伍補腎溫陽益精之品,如鹿茸、人參、當歸、菟絲子之類同用。
  2. 用於肺腎兩虛的喘嗽。能補益肺腎,納氣平喘。不發時以此治本,可減少發作。可單用一或隨證配伍人參、蛤蚧、胡桃肉、地龍等補腎納氣平喘藥應用。
  3. 用於氣血不足,萎黃消瘦,產後乳少等。能益氣養血。可與黨參、黃耆、當歸、熟地黃等同用。 此外,還可治癲癇及某些過敏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病症。

【文獻別錄】

  1. 《本草拾遺》:「主氣血羸瘦,婦人勞損。」
  2. 《本草圖經》:「男女虛損勞極,不能生育,下元衰憊。」
  3. 《本經逢原》:「能峻補營血,用以治骨蒸羸瘦,喘嗽虛勞之疾,是補之以味也。」

【用法用量】

研末成裝膠囊吞服,每次1.5~3g,每日2~3次。也可用鮮品煨食,每次半個成一個,一週2~3次。現已製成有片劑及注射劑。

【現代藥理】

本品含多種抗體及干擾素;多種激素(促性腺激素A和B、催乳素、促甲狀腺激素、催產素樣物質、多種甾體激素和雌酮),還含有多種有價值的酶(如容菌酶、激肽酶、組胺酶、催產素酶等),紅細胞生成素、磷脂(有磷脂酰膽鹼、治血磷脂酰膽鹼和神經鞘磷脂等)、及多種多糖等。

紫河車具有免疫作用,健增強機體抵抗力;能促進乳腺、子宮、陰道、卵巢、睪丸的發育,有抗過敏作用。

【附藥說明】

臍帶:臍帶為新生兒的臍帶,又名坎蕪。將新鮮臍帶用銀花、甘草、黃酒同煮,烘乾入藥。藥姓甘、鹹,溫,歸腎、肺經。有補腎納氣,平喘,斂汗的功效。主要用於肺腎兩虛的喘咳、盜汗等證。煎服,1~2條;研末服,每次1.5~3g,日服2~3次。

合介 Ge Jie

【別名】蟹、仙蟾、大壁虎、蛤蚧蛇、蚧蛇、合蛇、合介、天龍、大蛤蚧、南蛤蚧、尾蛤蚧、對蛤蚧、德多、多格等。

【性味歸經】味鹹,性平,歸肺、腎經。

【現代研究】蛤蚧主要含有膽固醇、脂肪酸、磷脂酸、18種遊離氨基酸和12種元素。藥理研究表明,蛤蚧具有平喘、增強免疫力、抗應激、延緩衰老等作用。

【如何選購】蛤蚧的選購以體大、尾粗而長、無蟲蛀者為佳,用木箱嚴密封裝, 常用花淑拌存。

【效用特點】

蛤蚧是常用的動物中藥材, 是一種喜歡溫暖,懼怕寒冷的動物。在中國,主產於廣西,它主歸肺、 腎兩經,長於補肺腎、定喘咳,是治療多種虛證喘咳之佳品,治療肺腎虛喘,常配人蔘、貝母、杏仁等同用,或配五味子、胡桃肉等同用以補腎、納氣、平喘;肺結核咳血,配伍沙參、知母、貝母等同用以養陰潤肺、止咳、止血;虛勞咳嗽, 常配伍貝母、紫殼、杏仁等同用。

蛤蚧的常規用法是研末服, 每次1~2克,每日3次;亦可浸酒服或入丸、散劑, 溫酒服用1~ 2對。

需要注意的是,風寒或實熱咳喘者忌服。

【治病驗方】

人蔘蛤蚧散:蛤蚧1對,人蔘、茯苓、知母、貝母、桑白皮各60克, 炙甘草150克,大杏仁180克。上藥研為細末,入杏仁拌勻研細,每服半錢,加生薑兩片,水八分,煎沸熱服,補肺益腎, 止咳定喘。治療肺腎氣虛,痰熱內蘊咳喘證,咳嗽氣喘,呼多吸少,聲音低怯,痰稠色黃,或咳吐膿血,胸中煩熱,身體贏瘦,或遍身水腫,脈浮虛。

蛤蚧救喘丹:人蔘、熟地黃、紫蘇子、蛤蚧各6克,麥冬9克,肉桂3克,半夏1克,水煎服。 溫腎納氣,治療產後氣喘,氣血將脫者。

【備用成藥】

蛤蚧定喘膠囊(丸) :滋陰清肺,祛痰平喘,用於治療虛勞咳喘,氣短胸悶, 自汗盜汗。

如意定喘片:宣肺定喘,止咳化疲,益氣養陰,用於氣陰兩虛所致的久咳氣喘,體弱痰多;支氣管哮喘、肺氣腫、肺心病見上述證候者

【經典葯膳】

蛤蚧糯米團:蛤蚧粉25克、糯米200克。糯米洗凈焙乾為末,與蛤蚧粉混合均勻,加水適量,入白糖少許,共揉為麵糰,上籠蒸熟食之,每日1劑,補脾益肺止喘,用於支氣管哮喘。

胡桃仁 Hu Tao Ren

【品種來源】

本品為胡桃科落葉喬木胡桃成熟果實的核仁。中國各地均有栽培,河北、山西、山東等地尤多。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肉質果皮,曬乾。去殼取仁用。

【性味歸經】

甘,溫。歸肺、腎、大腸經。

【功效】

補腎強腰,溫肺定喘,潤腸通便。

【主治】

  1. 用於肺腎兩虛的喘咳。胡桃仁能溫補肺腎,又肉潤皮澀,兼可潤肺斂肺,故能納氣平喘。常與人參、生薑等同用,以治肺腎氣虛的虛寒喘咳,如《濟生方》人參胡桃湯。
  2. 用於腎陽不足的腰膝酸痛,遺精尿頻。胡桃仁能補腎溫陽,強健腰膝,常與杜仲、補骨脂等同用,如青娥丸。
  3. 用於腸燥便秘。胡桃仁富含油脂,能潤腸滑腸,常與火麻仁、當歸、肉蓯蓉等同用,以治津虧腸燥的虛秘。
  4. 此外,古方尚用於石淋。現代用治尿路結石,有排石之功。胡桃仁還可抗衰老、補腦。神經衰弱者,每天早晚各吃1~2個胡桃仁,可起到補益和治療的雙重作用。

【文獻別錄】

  1. 《本草圖經》:”治損傷石淋,同破故紙,蜜丸服。”
  2. 《本草綱目》:”補氣養血,潤燥化痰,益命門,利三焦,溫肺潤腸,治虛寒喘嗽,腰部重痛。”

【用法用量】

10~30克。煎服。定喘嗽宜連皮用,潤腸燥宜去皮用,排結石宜食油炸酥,搗如膏狀服用。

【注意禁忌】

因其能滑腸,故大便溏薄者不宜食用。陰虛火旺或痰熱咳嗽火熾者忌用。

【現代藥理】

胡桃仁含脂肪油,其中主要為亞油酸甘油酯。另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核黃素、胡蘿蔔素、維生素E、微量的鈣、磷、鐵等。有鎮咳作用。給犬餵食含胡桃油的混合飲食,可使其體重增長很快,並能使血清白蛋白增加,而血膽固醇水平之升高則較慢,它可能影響膽固醇的體內合成及其氧化、排泄。

胡桃仁以色黃、個大、飽滿、油多者為佳。胡桃肉富含油脂(約40%~50%),食之能潤滑大腸而通利大便,且有滋補作用,故對年老體虛、病後津虧之大便秘結,用之尤宜。食療中根據需要食用,補腎固精多連內皮熟用,潤腸通便則以去內皮生用為好。

由胡桃仁榨取的脂肪油,名胡桃油,內服具有補腎、緩下和驅蟲等功效;外用可治皮炎、濕疹以及外耳道癤腫。

鎖陽 Suo Yang

【品種來源】

本品為蛇菰科植物鎖陽的乾燥全草。喜生於含鹽鹼的乾燥沙土上。常寄生於白刺的根上。分佈于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陝西、濛濛古等省區。地中海地區也有。為多年生寄生肉質草本,春、秋季採挖。採後,除去花序,半埋入沙土中,曬乾或任其自然乾燥。

【性味歸經】

甘,溫。歸肝、腎、大腸經。

【功效】

補腎助陽,潤腸通便。

【主治】

用於腎虛陽痿,腰膝痿弱,筋骨無力,腸燥津枯之便秘。

【用法用量】

常用量10~15克。

【注意禁忌】

腹瀉者慎用。

肉蓯蓉 Rou Cong Rong

【品種來源】

本品為列當科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肉蓯蓉 (Cisfanche liesertdcoia Y. C. Ma) 帶鱗葉的肉質莖。主產於內蒙古、甘肅、新疆、青海等地。多于春季苗未出土或剛出土時來挖,除去花序,乾燥。切厚片生用或酒製用。

【性味歸經】

甘、鹹,溫。歸腎、大腸經。

【功效】

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

【主治】

  1. 用於腎陽不足,精血虧虛的陽痿,不孕,腰膝酸軟,筋骨無力。能補腎陽,益精血,暖腰膝。治陽痿不育,常配熟地、菟絲子、五味子等,如肉蓯蓉丸;治宮冷不孕,常配鹿角膠、當歸、紫河車等,治腰膝酸軟,筋骨無力,常配巴戟天、萆 、杜仲等,如金剛丸。
  2. 用於腸燥便秘。能潤燥滑腸,對老人腎陽不足,精血虧虛者尤宜。常配當歸、枳殼等同用,如《景岳全書》濟川煎。

【文獻別錄】

  1. 《本經》「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多子,婦人。」
  2. 《本草匯言》:「養命門,滋腎氣,補精血之藥也。男子丹元虛冷而陽道久沉,婦人衝任失調而陰氣不治,此乃平補之劑,溫而不熱,補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從容之名。」

【用法用量】

煎服,10~l5g;單用大劑量煎服,可用至30g。

【現代藥理】

本品含微量生物鹼及結晶性中性物質等。水浸液對實驗動物有降低血壓作用,又能促進小鼠唾液分泌;有抗家兔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有一定程度的抗衰老作用,能顯著提高小鼠小腸推進度,縮短通便時間,同時對大腸的水份吸收有明顯抑制作用。研究發現肉蓯蓉含通便有效物質無機鹽類和親水性膠質類多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