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 Zhen Zhu

【品種來源】

本品為蚌科動物三角帆 (Hyriopsis cumingii (Lea)) 和稻紋冠蚌 (Cristariaplicata (Leach)) 的蚌殼或珍珠貝科動物珍珠貝 (Pteriamargaritifera (L.)) 、馬氏珍珠貝 (Pteriamartensii (Dunker)) 等貝類動物貝殼的珍珠層。三角帆蚌和稻紋冠蚌在全國各地的江河湖沼中均產,珍珠貝和馬氏珍珠貝主產於海南島、廣東、廣西沿海。全年均可採收。去肉後將貝殼用鹼水煮過,漂淨,刮去外層組黑皮,曬乾。生用或煅用。用時打碎。

【性味歸經】

鹹,寒。歸肝、心經。

【功效】

平肝潛陽,清肝明目,鎮心安神。

【主治】

  1. 用於肝陽上亢,頭暈目眩。珍珠母有與石決明相似的平肝潛陽、清瀉肝火作用。常與牡蠣、白芍藥、磁石等平肝藥同用,治療肝陽眩暈、頭痛、耳鳴;若肝陽上亢並有肝熱煩躁易怒者,可與鉤藤、菊花、夏枯草等清肝火的藥物配伍。
  2. 用於目赤腫病,視物昏花。本品鹹寒,亦有請肝熱及明目之效,用治肝熱目赤、翳障,常與石決明、菊花、車前子配伍,可清肝明目退翳;用治肝虛目暗、視物昏花,則與枸杞子、貞子、黑芝麻等配伍,可養肝明目;若與蒼朮、豬肝或雞肝同煮服用,可治夜盲雀目。
  3. 用於驚悸失眠,心神不寧。本品質重,入心,還有鎮心安種神的作用。可與硃砂、龍骨、琥珀等安神藥配伍,治療心悸失眠,心神不寧;亦可與天麻、鉤藤、天南星等息風止痙藥配伍,治療癲癇、驚風抽搐。
  4. 此外,本品研細末外用,可燥濕斂瘡,用於濕瘡瘙癢。近年用珍珠層粉內服治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或製成眼膏外用治療白內障、角膜炎及結膜炎,均有相當療效。

【文獻別錄】

  1. 《中國醫學大辭典》「滋肝陰,清肝火。治癲狂驚癇,頭眩,耳鳴,心跳,胸腹脹,婦女血熱,血崩,小兒驚搐發痙。﹒
  2. 《飲片新參》:「平肝潛陽,安神魂,定驚癇,消熱痞、眼翳。」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宜打碎先煎。外用適量。

【現代藥理】

本品含碳酸鈣90%以上,有機質約0.34%;尚含少量鎂、鐵、硅酸鹽、硫酸鹽、磷酸鹽和氧化物,并含多種氨基酸。有效成分碳酸鈣,可以中和胃酸。珍珠母30%硫酸水解產物,能增大離體心臟的心跳幅度;乙醚提取液能抑制離體腸管、子宮的收縮,防止組織胺引起的豚鼠休克及死亡;珍殊毋對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損傷有保護作用。

牡蠣 Mu Li

【品種來源】

本品為牡蠣科動物長牡蠣 (Ostrea gigas Thunb.) 、大連灣牡蠣 (O. talienwhanensis Crosse) 或近江牡蠣 (O. rivularis Gould) 等的貝殼。我國沿海一帶均有分佈。全年可採,以冬季、春季產量最多。採得後,去肉取殼,洗淨曬乾。生用或煅用。用時打碎。

【性味歸經】

鹹、澀,微寒。歸肝、腎經。

【功效】

平肝潛陽,軟堅散結,收斂固澀。

【主治】

  1. 用於肝陽上亢,頭暈目眩。本品鹹寒質重,有類似石決明之平肝潛陽作用。多用治水不涵木,陰虛陽亢,眩暈耳鳴之證,常與龍骨、龜板、牛膝等同用,如鎮肝息風湯;亦用治熱病日久,灼爍真陰,虛風內動,四肢抽搐之證,每與龜板、鱉甲、生地黃等同用,如大定風珠。
  2. 用於痰核,瘰癧,癥瘕積聚等證。牡蠣味鹹,軟堅散結。用治痰火鬱結之痰核、瘰癧,常與浙貝母、玄參等配伍,如消瘰丸;用治血瘀氣結之癥瘕痞塊,多與鱉甲、丹參、莪朮等配伍;近代常用治肝、脾腫大有效。
  3. 用於滑脫諸證。本品味澀,煅用有與煅龍骨相仿的收斂固澀作用。常與煅龍骨相須為用,治療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自汗、盜汗等多種正虛不固,滑脫之證,并配伍相應的補虛及收澀藥物。近年有報導用牡蠣煎服,治療肺結核盜汗者,有較好療效。
  4. 此外,煅牡蠣有收斂制酸作用,可治胃痛泛酸,以之與烏賊骨、浙貝母共為細末,內服取效。

【文獻別錄】

  1. 《本經》:「主驚恚怒氣,除拘緩,鼠瘻,女子帶下赤白。」
  2. 《別錄》:「榮衛虛熱去來不定,煩滿,止汗,心痛氣結,止渴,除老血,澀大小腸,止大小便,療泄精、喉痹、咳嗽、心脅下痞熱。」
  3. 《本草備要》:「鹹以軟堅化痰,消瘰癧結核,老血疝瘕。澀以收脫,治遺精崩帶,止嗽斂汗,固大小腸。」

【用法用量】

煎服,10~30g。宜打碎先煎。除收斂固澀煅用外,餘皆生用。

【現代藥理】

本品含80~95%的碳酸鈣、磷酸鈣及硫酸鈣,并含鎂、鋁、硅、氧化鐵及有機質等。煅燒後碳酸鹽分解,產生氧化鈣等,有機質則被破壞。所含鈣鹽有抗酸及輕度鎮靜、消炎作用。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有一定療效。尚可增強免疫力。

龍骨 Long Gu

【品種來源】

本品為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類、牛類、三趾馬等的骨骼化石,或象類門齒的化石。前一種習稱「龍骨」,後一種習稱「五花龍骨」。主產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河北等省。全年可採,由於出土後露置空氣中極易破碎,故採挖時立即去淨泥土等雜質,再用毛邊紙粘貼。

五花龍骨亦名青化龍骨、花龍骨。為不規則塊狀或圓柱、半圓柱狀,大小不一。全體淡灰白色、淡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夾有藍灰色及紅棕色的花紋,深淺粗細不一。表面平滑,時有小裂隙。質硬而脆,易成片狀剝落,斷面顯網紋,吸濕性強,以舌舔之有吸力。無臭,無味。以質酥脆、分層、有五色花紋、吸濕力強者為佳。

龍骨亦名白龍骨。與五花龍骨的主要區別是:呈骨骼狀或破碎為不規則塊狀,不具花紋,但有的具紋理、裂隙或棕色條紋和斑點;質堅硬不易破碎,更無片狀脫落,斷面平坦,有關節處見蜂窩狀小孔一般認為較五花龍骨質次。以質硬、色白、吸濕性強者為佳。

【性味歸經】

甘澀平,入心、肝、腎經。

【功效】

生品潛陽安神,用於陰虛陽亢,煩躁易怒,心悸失眠,頭暈目眩,癲狂驚等症;煅後功偏收斂固澀,多用於遺精早泄,帶下崩漏,虛汗久瀉,濕瘡癢疹,瘡口不斂,外傷出血等。此外,煅研外用,能收濕斂瘡,又治濕瘡流水,日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

15~30克。宜先煎。外用適量。

【炮製儲藏】

生龍骨:取原藥材揀淨雜質,刷淨泥土,打成約0.45cm小碎塊。

煅龍骨:取淨龍骨置無煙爐火上或煅藥爐內,武火煅至紅透,取出放涼,打成約0.45cm的小碎塊。煅的時間不宜過長,以防灰化。

置乾燥處。

【現代藥理】

主要含碳酸鈣、磷酸鈣,少量鐵、鎂、鋁、鉀、鈉、氯、硫酸根等。

血鈣佔人體鈣的0.1%弱,但對神經、心肌、骨骼及其它組織的影響很大。血鈣含量下降時會導致神經肌肉應激性增強,引起手足搐搦、驚厥、譫妄等;血鈣過高則引起神經症狀或肌無力。鈣進入血液後,能促進血液凝固,并增加血管壁的緻密性,以阻止白細胞及血清滲出血管外,同時又有減輕骨骼肌興奮性的作用。因此龍骨有鎮靜、收斂、固澀、止瀉之效。此外,缺鈣與結腸癌的發生有關。研究結果還表明,嚴重缺鈣不僅對骨骼鈣化有影響,還可發生出血和癱瘓,先是下肢癱瘓。

磁石 Ci Shi

【品種來源】

本品為等軸晶系氧化物類礦物尖晶石族磁鐵礦的礦石,主含四氧化三鐵(Fe3O4)。主產江蘇、山東、遼寧、廣東、安徽、河北等地。隨時可採,除去雜質,選擇吸鐵能力強者(習稱「活磁石」或「靈磁石」)入藥。生用或醋淬研細用。

【性味歸經】

鹹,寒。歸心、肝、腎經。

【功效】

鎮驚安神,平肝潛陽,聰耳明目,納氣定喘。

【主治】

  1. 用於心神不寧,驚悸,癲癇。磁石質重沉降,入心,而有鎮驚安神之功;味鹹入腎,又有益腎之效。能護真陰,鎮浮陽,安心神。故常用治腎虛肝旺,肝火上炎,擾動心神,或驚恐氣亂,神不守舍所致之心神不寧、驚悸、失眠及癲癇。常與硃砂、神麴同用,如磁朱丸。
  2. 用於肝陽眩暈。本品入肝腎,既能平潛肝陽,又能益腎陰而斂浮陽。故用治肝陽上亢之頭暈目眩、急躁易怒等症,常與石決明、牡蠣、白芍藥等平肝潛陽藥物同用。
  3. 用於肝腎虧虛,目暗耳聾。本品益腎陰,有聰耳明目之效。用治腎虛耳鳴、耳聾,多配伍熟地黃、山茱萸、五味子等滋腎之品,以補腎聰耳,如耳聾左慈丸;用治肝腎不足,目暗不明,可配伍枸杞子、白菊花、女貞子等補肝腎明目之品。近年用磁朱丸治療白內障,可使視力改善。
  4. 用於腎虛喘促。本品益腎納氣平喘,對腎氣不足,攝納無權之虛喘,常與五味子、胡桃肉、蛤蚧等同用,共奏納氣平喘之效。

【文獻別錄】

  1. 《本經》:「主周痹風濕,肢節中痛…除大熱煩滿及耳聾。」
  2. 《本草綱目》:「治腎家諸病,而通耳明目。」
  3. 《本草從新》:「治恐怯怔忡。」
  4. 《本草便讀》:「納氣平喘。」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宜打碎先煎。入丸散,每次1~3g。鎮驚安神、平肝潛陽宜生用,聰耳明目、納氣平端宜醋淬後用。

【注意禁忌】

因吞服後不易消化,如入丸散,不可多服。脾胃虛弱者慎用。

【現代藥理】

本品主要為四氧化三鐵(Fe3O4),其中含FeO為31%,Fe2O3為69%。尚含錳、鋁、鉛、鈦等。火煅醋淬後,主要含三氧化二鐵及醋酸鐵等。磁石有鎮靜中樞神經的作用,對缺鐵性貧血有補血作用。

硃砂 Zhu Sha

【品種來源】

本品為三方晶系硫化物類礦物辰砂族辰砂。主產於貴州、湖南、四川、雲南等地。隨時開採,採挖後,選取純淨者,用磁鐵吸淨含鐵的雜質,再用水淘去雜石和泥沙,研細水飛,曬乾裝瓶備用。

【性狀】

粒狀或塊狀集合體,鮮紅色或暗紅色,有的表面帶有鉛的灰青色條痕,紅色至褐紅色,手觸之不染色,具金剛石樣光澤,不透明或半透明體。重片狀者質酥脆易破碎;塊狀者質較堅硬,不易破碎。氣無味淡。

【性味歸經】

甘,寒。有毒。歸心經。

【功效】

鎮心安神,清熱解毒。

【主治】

  1. 用於心神不寧,心悸,失眠。硃砂甘寒質重,專入心經,寒能降火,重能鎮怯。所以硃砂既可重鎮安神,又能清心安神,最適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寧、煩躁不眠,每與黃連、蓮子心等合用,以增強清心安神作用。亦可用治其它原因之心神不寧,若心血虛者,可與當歸、生地黃等配伍,如硃砂安神丸;陰血虛者,又常與酸棗仁、柏子仁、當歸等養心安神藥配伍;驚恐或心氣虛心神不寧者,將本品納入豬心中燉服即可。
  2. 用於驚風,癲癇。本品重鎮,有鎮驚安神之功。用治高熱神昏、驚厥,常與牛黃、麝香等開竅、息風藥物同用,如安宮牛黃丸;治療小兒驚風,多與牛黃、全蠍、鈞藤等配伍,如牛黃散;用治癲癇卒昏抽搐,每與磁石同用,如磁朱丸。
  3. 用於瘡瘍腫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本品性寒,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內服、外用均效。治療瘡瘍腫毒,多與雄黃、大戟、山慈菇等配伍,如紫金錠;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多與冰片、硼砂等配伍,如冰硼散。

【文獻別錄】

  1. 《本經》:「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
  2. 《藥性論》:「鎮心,主尸疰抽風。」
  3. 《本草從新》:「瀉心經邪熱,鎮心定驚…解毒,定癲狂。」

【用法用量】

入丸散或研末沖服,每次0.3~1g。外用適量。

【注意禁忌】

本品有毒,內服不可過量或持續服用,以防汞中毒;忌火煅,火煅則析出水銀,有劇毒。

【現代藥理】

本品主要成分為硫化汞(HgS),但常夾雜雄黃、磷灰右、瀝青質等。硃砂有無鎮靜催眠作用,認識不甚一致;有解毒防腐作用;外用能抑制或殺滅皮膚細菌和寄生蟲。硃砂為汞的化合物,汞為蛋白質中的胇基有特別的親合力,高濃度時,可抑制多種酶的活動。

金屬汞口服吸收差(<0.01%),血中之正常濃度為3~4mg/dl。代謝氧化為Hg2+具有親油性,進入體內的汞,主要分佈在肝腎,而引起肝腎損害,并可透過血腦屏障,直接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半衰期長、而且會累積。慢性中毒常見頭昏、頭痛、惡心、納呆、腹部不適、牙齦出血、肌肉震顫。有的出現腹痛、腹瀉、嘔吐、黑水樣物大便,咖啡色,少尿甚至無尿。損害神經系統的則出現頭痛、頭昏、失眠、恐驚、四肢發麻、無力、震顫,下肢癱瘓,腰部及下肢疼痛,小便失禁。急性中毒引致急性腐蝕和腸胃和腎功能損害、心窩燒灼樣或刀絞痛、腰痛、無尿、氣短。

解救方法(下列是一般文獻建議的解毒方法,不一定經過確實的臨床驗證),急性中毒:

  1. 及早用碳酸氫鈉溶液洗胃,洗胃後給予牛乳或生雞蛋清,使蛋白質與汞結合以延緩汞的吸收。
  2. 二硫基丙磺酸鈉(BAL, Unithiol)肌肉注射,治療一周後使用解毒劑。必要時一個月後以口服D-penicillamine或succiimer之金屬螯合劑再行驅汞。
  3. 注意糾正水電解質及酸鹼紊亂。積極防治繼發性感染、休克和腎功能衰竭。

慢性中毒:

  1. 用5%二硫基丙磺酸鈉肌肉注射。
  2. 複方土茯苓湯有緩慢驅汞作用並能改善症狀。土茯苓湯組成:土茯苓、金銀花、熟地、巴戟天、山萸、丹皮、紅花、桃仁、澤瀉、冬葵子、柴胡、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