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種來源】
本品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藜蘆 (Veratrum nigrum L.) 的根莖。東北,華北,西南以及山東,河南,陝西,甘肅等均有分佈。生長在山坡林下或草叢中。鬚根及根莖入藥。秋末採收。
【性味歸經】
辛,苦,寒。歸肺,胃肝經。
【主治】
- 涌吐風痰:用於風痰內盛,中風不語;或痰迷癲狂,喉痹。
- 殺蟲:可治疥癬禿瘡,多外用。
【用法用量】
0.3~0.9g,入丸散。外用適量。
【注意禁忌】
反細辛,芍藥及諸參。本品毒性強烈,內服宜慎。體弱,素有失血及孕婦忌服。
【品種來源】
本品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藜蘆 (Veratrum nigrum L.) 的根莖。東北,華北,西南以及山東,河南,陝西,甘肅等均有分佈。生長在山坡林下或草叢中。鬚根及根莖入藥。秋末採收。
【性味歸經】
辛,苦,寒。歸肺,胃肝經。
【主治】
【用法用量】
0.3~0.9g,入丸散。外用適量。
【注意禁忌】
反細辛,芍藥及諸參。本品毒性強烈,內服宜慎。體弱,素有失血及孕婦忌服。
【品種來源】
本品為葫蘆科一年生草質藤本植物甜瓜 (Cucumis melo L.) 的果蒂。全國各地有栽培。夏季甜瓜盛產時,將尚未老熟果實摘下,切取果蒂。陰乾。生用。
【性味歸經】
苦,寒。有毒。歸胃經。
【功效】
涌吐痰食,祛濕退黃。
【主治】
【文獻別錄】
【用法用量】
煎服,2.5~5g;入丸散服,每次0.3~1g。外用適量。研末畜出黃水即停藥。
【注意禁忌】
體虛、吐血、密血及上部無實邪者忌服。若劇烈嘔吐不止,用麝香0.015g,開水沖服以解之。
【現代藥理】
本品主含苦味成分噴瓜素(葫蘆素E)、葫蘆素B、α-菠菜甾醇。葫蘆素內服可刺粘膜感覺神經末核,反射性興奮嘔吐中樞,引起嘔吐。葫蘆素B、E,葫蘆素B葡萄糖甙對四氯化碳中毒大鼠有明顯降低血清穀丙轉氨酶的作用,對肝臟的病理損害有一定保護作用;葫蘆素B能增加肝糖元蓄積,阻止肝細胞脂肪變性及抑制細胞纖維增生。葫蘆素對人鼻咽癌細胞及子宮癌細胞均有細胞毒作用,能引起艾氏腹水癌、固體黑瘤及腹水黑瘤細胞變性。
【品種來源】
本品為十字花科草本植物獨行萊 (Lepidium opetalum Willd.) 或播娘蒿 (Descurainiasophia (L.) Webb ex prantl) 的成熟種子。前者稱「北葶藶」主產於河北、遼寧、內蒙古、吉林等地:後者稱「南葶藶」,主產於江蘇、山東、安徽、浙江等地。夏季果實成熟時採割植株,曬乾,搓出種子,除去雜質,生用或炒用。
【性味歸經】
苦、辛,大寒。歸肺、膀胱經。
【功效】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主治】
現代臨床有單以本品研末服,或配以生脈散、參附湯等同用,治療肺心病心力衰竭,見水腫喘滿者,有較好療效。
【文獻別錄】
【用法用量】
煎服,5~10g;研末服,3~6g。
【現代藥理】
北葶藶子含有強心作用的物質、芥子甙、脂肪油、蛋白質、糖類等,南葶藶子含揮發油(油中含異硫氰酸苄脂,異硫氰酸烯丙酯等)、脂肪油、強心甙(其一名七里香甙甲)等。
醫藥用途
中草藥
果實藥材名馬兜鈴,為清肺鎮咳化痰藥;莖藥材名天仙藤,能祛風活血;根藥材名青木香,有解毒、利尿、理氣止痛的功效。11月挖取根部,除去泥土、曬乾,果在10月採收,曬乾入藥。 幹根含芳香油3%。 用分根和種子繁殖。
性狀
本品呈卵圓形,長3~7cm,直徑2~4cm。表面黃綠色、灰綠色或棕褐色,有縱稜線12條,由稜線分出多數橫向平行的細脈紋。頂端平鈍,基部有細長果梗。果皮輕而脆,易裂為6瓣,果梗也分裂為6條。果皮內表面平滑而帶光澤,有較密的橫向脈紋。果實分室,每室種子多數,平疊整齊排列。種子扁平而薄,鈍三角形或扇形,長6~10mm,寬8~12mm,邊緣有翅,淡棕色。氣特異,味微苦。
性味與歸經
苦,微寒。歸肺、大腸經。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種子毒性較大。《唐本草》記載:「其根不可多服,吐痢不止」。中毒癥狀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便血、尿血及蛋白尿、呼吸抑制、血壓下降等。水煎果實30g,服後10分鐘左右出現噁心、頭暈、氣短,繼則嘔吐逐漸加重,甚者吐血,並有脫水、酸中毒[6,A-12,17]。家畜中毒引起消化器官及腎臟炎癥,多尿、血尿、下痢、食慾及反芻消失、知覺鈍麻、嗜睡、瞳孔散大、後軀麻痹、呼吸困難。
功能與主治
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用於肺熱喘咳,痰中帶血,腸熱痔血,痔瘡腫痛。
【品種來源】
本品為薔薇科常綠小喬木植物枇杷 (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 的葉。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主產於廣東、江蘇、浙江、福建、湖北等地。全年均可採收,曬乾,刷去毛,切絲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歸經】
苦,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
清肺化痰止咳,降逆止嘔。
【主治】
【文獻別錄】
【用法用量】
煎服,5~10g,止咳宜炙用,止嘔宜生用。
【現代藥理】
本品含揮發油(主要為橙花椒醇和金合歡醇)以及皂甙,熊果酸,齊墩果酸,苦杏仁甙,鞣質,維生素B、C,山梨醇等。經動物實驗,有止咳、平喘作用及輕度祛痰作用;煎劑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熊果酸有抗炎作用。
【品種來源】
本品為桑科小喬木植物桑根皮。主產於安徽、河南、浙江、江蘇、湖南等地。秋未葉落時至次春發芽前挖根,刮去黃棕色粗皮,剝取根皮,曬乾,切絲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歸經】
甘、寒。歸肺經。
【功效】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主治】
【文獻別錄】
【用法用量】
10~15克。煎服。瀉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虛咳嗽宜蜜炙用。
【現代藥理】
本品含多種黃酮衍生物,如桑皮素、桑皮色烯素,桑根皮素等;繖形花酯,東莨菪素、類似乙酰膽鹼的降壓成份;近又提得桑皮呋喃A。
【品種來源】
本品為百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直立百部 (Stemona sessilifolia (Miq.) Miq.) 。蔓生百部 (S. japonica (BL.) Miq.) 或對葉百部 (S. tuberosa Lour.) 的塊根。主產於安徽、江蘇、湖北、浙江、山東等地。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置沸水中略燙或蒸至無白心,取出,曬乾,切厚片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歸經】
甘、苦,微溫,歸肺經。
【功效】
潤肺止咳,殺蟲。
【主治】
【文獻別錄】
【用法用量】
煎服,5~15g;外用適量。久咳虛嗽宜蜜炙用。
【現代藥理】
本品含多種生物鹼:如百部鹼、百部定鹼、原百部鹼、次百部鹼、直立百部鹼、對葉百部鹼、蔓生百部鹼等,還含糖、脂類、蛋白質、琥珀酸等。百部鹼具有中樞性鎮咳作用;對組織胺所致的離體豚鼠支氣管平滑肌有鬆弛作用;水煎劑及醇浸劑對頭虱、衣虱等均有明顯殺滅作用;對鼠蟯蟲有顯著殺滅作用;對人型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此外,對多種球菌、桿菌、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並能降低亞洲甲型流感病毒對小鼠的致病力,對已感染的小鼠尚有治作用。
【品種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草本植物紫蘇 (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的成熟果實。主產於江蘇、安徽、河南等地。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生用或微炒,用時搗碎。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肺,大腸經。
【功效】
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主治】
【文獻別錄】
【用法用量】
煎服,5~l0g。
【注意禁忌】
陰虛喘咳及脾虛便溏者慎用。
【現代藥理】
本品含脂肪油(油中主要為亞油酸,亞麻酸)及維生B1、氨基酸類等。
【附藥說明】
同科植物白蘇的果實,與紫蘇子功效基本相同,亦入藥,名玉蘇子。
【品種來源】
本品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款冬 (Tussilago farfara L.) 的花蕾。主產於河南、甘肅、山西、陝西等地。12月或地凍前當花尚未出土時採挖,除去花梗,陰乾,生用,或蜜灸用。
【性味歸經】
辛、微苦,溫。歸肺經。
【功效】
潤肺止咳化痰。
【主治】
用於多種咳嗽。本品為治咳常用藥,藥性功效與紫菀相似,彼則長於化痰,此則長於止咳,二者常相須而用。然本品辛溫而潤,尤宜于寒嗽,常配麻黃等同用。若肺熱咳喘,則配桑白皮、瓜蔞;若肺氣虛而咳者,可配人參、黃耆同用;若陰虛燥咳,則配沙參、麥冬;喘咳日久痰中帶血,常配百合同用,如百花膏,若肺癰咳吐膿痰,則配桔梗、苡仁等同用,如《瘡瘍經驗全書》款花湯。
【文獻別錄】
【用法用量】
煎服,5~10g。外感暴咳宜生用,內傷久咳宜炙用。
【現代藥理】
本品含款冬二醇及其本結構阿里二醇、云香甙、金絲桃甙、三萜甙、揮發油及鞣質等。 煎劑在動物試驗中有鎮咳作用;醇提取液及煎劑有升血壓作用;醚提取物能抑制胃腸平滑肌,有解痙作用。
【品種來源】
本品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菀 (Aster tataricus L. f.) 的根及根莖。主產於河北、安徽及東北、華北、西北等地。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有節的根莖,編成辨狀曬乾,或直接曬乾,切厚片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歸經】
辛、甘、苦,溫。歸肺經。
【功效】
潤肺化痰止咳。
【主治】
用於咳嗽有痰。本品甘潤苦泄,辛溫而不燥,主入肺經,長於潤肺下氣,開肺鬱,化痰濁而止咳。凡咳嗽無論新久,寒熱虛實,皆可用之。如風寒犯肺,咳嗽咽癢,配荊芥、枯梗等;若陰虛勞嗽,痰中帶血,則配阿膠、貝母等以養陰潤肺化痰止嗽,如王海藏紫菀湯。此外,本品還可用於肺癰、肺痹及小便不通等證,蓋取其宜開肺氣之功。
【文獻別錄】
【用法用量】
煎服,5~6g。外感暴咳生用,肺虛久咳蜜炙用。
【現代藥理】
本品含紫菀皂甙、紫菀酮、槲皮素、無羈帖、表無羈帖醇、揮發油等。煎劑及提取物有顯著的祛痰鎮咳作用,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有一抑制作用;槲皮素有利尿作用;表無羈萜醇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抗癌作用。